首页

sm 优美之家

时间:2025-05-29 07:44:03 作者:浙江文化观察:“文物+科技”能有多少打法? 浏览量:63966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林波)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正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路径,而“文物+科技”的结合,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5月28日,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 (浙江省博物馆供图)

  “‘文物+科技’势在必行,我们必须积极响应。”5月28日,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而破解理念壁垒、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

  当天,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文物+科技”分享会在杭州举行。当下,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文物+科技”能有多少打法?

  首先,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破解传统难题。

  杨建武表示,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以文物检测为例,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如今,这一难题正在被“破解”。

  譬如,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无接触检测技术”工具,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类似的技术创新,正在修复、存储、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让文物“延年益寿”成为可能。

  其次,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增强文化传播力。

  AI、VR、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AI复原历史场景、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动”起来,更以更生动、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激发文化认同感。

  再者,科技助力文物“DNA鉴定”,为流失文物“寻亲”。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文物“DNA鉴定”成为可能。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同位素检测、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为流失文物“寻亲”。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认为“奇技淫巧”背离传统;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杨建武提出“主动拥抱”策略: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

  “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他特别提到,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形成系统性创新。(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向西藏森林消防总队训练大队捐赠图书

那些年,习近平走遍了宁德的9个县,后来又跑遍绝大部分乡镇。哪怕是当时没有通路的4个乡,他也去了3个。他用脚步丈量出宁德的区情、社情、民情,为宁德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首届国际乳业创新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

“我们自己店里每年就能消耗近2万斤田鱼,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稻鱼产品更是销往江浙沪以及广州、重庆等地。”吴勇强表示,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推广,青田稻鱼米和田鱼的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卡梅伦有没有搞错啊?有关台海,这种节奏也敢带?

上半年,鞍钢33毫米厚X80级别大应变管线钢板实现全球首发,新钢成功轧制世界最薄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沙钢超大焊接热输入高端船板钢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技术创新结出硕果,中国钢铁硬核实力持续增强。

最高检: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

蔡伟认为,今年这一轮增量政策的核心在于先修复居民及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再通过财政等政策进一步发力,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激活地方政府投资意愿。伴随居民、地方政府负担减轻,未来增量财政政策对内需的带动作用将获得更理想效果。

网络法治化,营商环境更优化

另外,中国内地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于近日再递表申请赴港上市。此前,“喜马拉雅”在2021年4月曾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上市申请,但其后改道香港IPO,同年9月首度向香港交易所递表,但申请于2022年3月失效。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